今年以來,清城區緊緊圍繞省“百千萬工程”部署要求,以典型鎮培育和人居環境整治為核心抓手,系統推進圩鎮風貌提升和鎮域環境改善,取得顯著成效。截至目前,全區4個鎮鄉鎮建設規劃獲省級評定1個“優秀”、3個“良好”等次,累計整治“六亂”亂象超2.2萬宗,建成宜居生活圈核心配套設施130個,創新融合“文化+旅游”“農業+文旅”等模式,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,帶動農戶增收。
一、聚焦頂層設計,繪就“各美其美”發展藍圖。清城區堅持規劃先行,以科學頂層設計引領圩鎮特色化、高質量發展,全區構建了從宏觀空間到微觀項目、從全域統籌到特色引領的完整規劃體系。一是健全規劃體系,實現上下銜接。區城鎮建設專班牽頭抓總,指導各鎮全面開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,其中《石角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(2021-2035年)》已獲省政府批復,《源潭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》形成初步成果,實現了與上位規劃及產業、生態等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。二是突出特色引領,避免千鎮一面。秉承“一鎮一策”原則,充分挖掘各鎮資源稟賦,成功編制4個鎮的鄉鎮建設規劃。源潭鎮以“燕河之源,融灣新城”為定位的規劃獲省“優秀”等次,龍塘、石角、飛來峽三鎮規劃均獲省“良好”等次,徹底避免了“千鎮一面”。三是強化項目支撐,帶動文旅發展。同步完成《清遠市清城區旅游高質量發展規劃》,梳理農文旅重點項目16個(在建7個、擬建4個、謀劃5個),清平·北江美麗鄉村文旅等標桿項目示范效應顯著。
二、聚焦產業融合,激發圩鎮內生發展動力。以圩鎮為樞紐,推動文化、農業、工業深度融合,拓展強鎮興村富民的路徑。一是“文化+旅游”雙輪驅動,打造特色樣板。投資250萬元推進龍塘百年龍窯修繕及道路提升工程,打造“非遺+旅游”樣板;系統培育特色民宿產業,全區登記民宿19家,飛來峽鎮入選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,累計吸引17批次客商投資考察。二是現代農業提質增效,實現農戶增收。創新土地流轉模式,安排財政獎補資金700萬元(50元/畝),籌集專項債2613.65萬元提升1.5萬畝撂荒地基礎設施,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。如石角鎮石岐村發展3000畝水產養殖,帶動300戶農戶創收330萬元,提供就業超500人次,實現了“土地流轉+就業增收”的雙贏格局。三是推動“農業+文旅”融合,拓展農田多重價值。鼓勵鎮村依托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,開發農事體驗園、科普教育基地等,面向親子、研學客群設計活動,拓展農業功能。如長隆?源潭萬畝絲苗米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在大連村啟動,廣東長隆集團以“黨建+公益”模式精準投入1500萬元援建,創新融合“農業+文旅”雙核驅動。四是工業園區升級增效,盤活土地存量。通過“企業自主改造”與“政府統租統管”雙模式盤活低效工業用地。成功引入清城萬洋眾創城項目盤活石角鎮低效用地超1000畝;龍塘鎮通過國企主導改造華強工業園,引入勝牛應急食品等優質項目,有效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土地“存量”變“經濟增量”。
三、聚焦共建共享,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。一是精準回應民生訴求,改善生活環境。通過走訪、座談精準對接需求,飛來峽鎮建成5400平方米的綠美生態小公園及2條美麗河道,源潭鎮升級改造躍進路及江邊觀景平臺,極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。二是全域整治環境秩序,提升圩鎮顏值。深入開展“六亂”整治,2025年以來累計整治各類亂象超2.2萬宗,通過“干群聯動”等機制有效提升了圩鎮干凈整潔有序水平。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配套,構建宜居生活圈。全區圩鎮范圍內已建成公共廁所14個、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共11所、鄉鎮衛生院6所、養老服務機構9家、長者飯堂合作餐飲店8家、綜合文化站5個、各類大小球場33個、便民服務中心4個、快遞物流點位40個等,全面建成“學有所教、病有所醫、老有所養”的宜居生活圈,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。
四、聚焦長效管護,健全可持續發展機制。著力創新體制機制,確保圩鎮建設成果能夠長期鞏固、持續發展。一是創新運營模式,增強造血能力。探索市場化運營路徑,如龍塘鎮將440平方米舊影院升級改造為集展示、休閑、文化于一體的“圩鎮客廳”,并引入專業公司進行市場化運營,提升自我“造血”能力。二是強化考核激勵,壓實管護責任。飛來峽鎮將日常管護成效納入鎮街績效考核,并對優秀村(居)給予資金獎勵,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勵。三是激發群眾參與,凝聚共建合力。廣泛開展“美麗庭院”評選活動,2024年飛來峽鎮表彰12戶,計劃2025年擴大至20戶以上,推動群眾從“旁觀者”轉變為建設者、監督者和受益者,共同守護美麗家園。
清遠市清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
2025年9月23日